测试岗位的分工,粗略分为业务测试跟测试开发,两者因岗位的不同,而要求自然也会有区别,这里就先聊聊业务测试。 从结论而言,业务测试肯定是第一位的,是产品的基础,因此围
测试岗位的分工,粗略分为业务测试跟测试开发,两者因岗位的不同,而要求自然也会有区别,这里就先聊聊业务测试。
从结论而言,业务测试肯定是第一位的,是产品的基础,因此围绕业务会有很多衍生品,比如性能、兼容性、稳定性、安全等等,尽管如此,业务测试还是最重要的。而在业务测试过程,考查的是什么?是思考问题的角度,如用户角度、测试角度、运营角度。
测试基础知识,比如目的、原则、模型、项目流程、用例设计方法、测试方法和类型;上面提交到的测试基础知识,这里补一下:
传统的业务测试,从用户角度和测试角度思考问题,价值体现在扎实的测试基础知识、发现问题的敏感性、业务知识的专业性、业务提议的建设性。
随着敏捷、快速迭代的兴起,对业务测试的要求越来越高,缩小问题范围、精准定位原因,节约开发耗时成为业务测试的另一种价值体现。
考核点
如果非要说考核,个人觉得有几点:
工作质量;
工作效能;
工作积极性;
1)工作质量
这里面包括用例质量、系统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;
用例质量,可以用总有效缺陷除以用例总数,得出单位用例的缺陷检测率,用以考核用例的质量;
系统质量,主要考察有效缺陷质量、缺陷漏测率、有效缺陷比、各级别缺陷比重等指标;
2)工作效能
主要考核测试人员整体工作效率;
主要指标包括:
设计效率;
设计覆盖率;
执行效率;
执行覆盖率;
是否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(主要考察实际和计划的偏离度)
3)积极性
主要考核测试人员沟通、学习等方面的能力。
测试过程中问题的反馈;
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;
在项目阶段测试完成后的真空期进行测试学习的能力;
查看研发设计文档, 进一步了解需求,再进行需求分析和用例设计;
各种提高效率的产出,比如流程优化、过程改进、自动化、脚本、工具等;
主动学习测试理论或相关技术;
4)特别注意
这里特别说明,不能用bug数量来做kpi,因为不同同学分工不同,产品功能都不一样,什么bug数量,bug严重度,设计,执行,维护用例的数目都不是合适的考核指标。
另外,如果遇到一个能力差的研发,那kpi绝对是第一的,变相的,测试就希望研发的能力越差越好,同时,乱报Bug的情况会增加,最后可能会影响项目进度。
测试开发
业务测试因为有明确的业务方需求,因为工作成果度量是很明确的,那测试开发岗呢?
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,测试开发岗核心是提高内部效率,如开发各种平台,让数据更清晰、能让项目各角色更顺畅的交付。测试开发的客户是内部团队,因此必须懂/熟悉业务,知道团队痛点,具备测试跟开发的思维,不然,不为业务服务的工具都是虚的。
1)节省时间
某同学A每天要花2小时做一件事,如果把这件事工具化,那就能节省该同学2小时,如果有10个同学也需要做这事,那么这工具就节省了20个小时了。
那么,这个时间怎么算?常规的做法就是次数 * 耗时。眼看这个维度是很合理的,jb也尝试过一段时间,但是最后会发现一个问题,就是这个指标不好度量,还是上面的例子,同学A的2个小时空闲出来了,还是就需要做其他事情了,其他事情可能会导致他更加忙了,那从项目的角度,比原来更忙了,哪里算效率提升了,久而久之,大家都觉得这个指标不靠谱了。
另外,工具的推动,也是极其困难的,做工具跟做产品是一样的,都是一边迭代一边优化,如果没有用户,这个工具就成了一句空话了。
那么,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?就需要去推动,花更多的时间在写文档上、培训,试点等一系列操作。
2)次数
一个好的工具,只要能真的解决问题,肯定会有用户,而且会经常使用,站在这个角度,用次数来做指标,是一个方向。
3)各种成本
如果这个工具能带来收益,或者减少支持,比如原来用的是收费第三方应用,现在是用内部的,这部分费用就节省下来了,也是一个指标。
4)其他
除了次数,还有很多指标:
问题发现数,如自动化;
工具平台稳定性;
口碑;
需求数;
使用情况;
小结
好了,说到这里,也差不多了,简单总结下指标吧;
对于业务测试:
工作质量
工作效能
工作积极性
对于测试开发:
节省时间
使用次数
问题发现数,如自动化
工具平台稳定性
口碑
需求数
使用情况
我知道的情况,大概就是这样,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哈~
(责任编辑:中博IT教育)